文殊院
相传文殊院建于隋炀帝大业年间(公元 605-617 年),益州(今成都)绵竹有尼,名信相,夙具慧眼,早通禅理。隋文帝子蜀王杨秀慕其高风,迎入益州,秀妃特建寺供养,时尊之圣尼,故取名信相寺。后经遏制、倡佛政策、历尽 800 年沧桑,明末间,成都文殊院遭战争尽成废墟。明代四川高僧破山和尚再传弟子慈笃和尚悯其颓废,慨然以兴复为己任,于清康熙二十年(公元 1681 年)在信相寺荒址购茅屋以居,苦行修持,诵经声不绝。因精诚所感,官绅军民钦其德行,各捐银俸资财,于康熙三十六年(公元 1697 年)重建寺大功告峻,其宏大规模,顿还旧观。传说慈笃和尚在此苦行修持,时人常在夜间见毫光遍及锦城西北隅,以为失火,官兵听报赶到而无火,大众感觉奇怪,依迹找寻一看,原来是和尚修行之处,便以为是文殊菩萨应身,故更今名文殊院。
清康熙四十年(公元 1701 年),皇帝得知此况,赞其高僧功德无量,颁赐御书“空林”匾额一道,派专使赐送。由此,文殊院又叫“空林堂”。
文殊院从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 1694 年)夏历七月二十日慈笃海月荣任第一任方丈开始,经十七传,至公元 1949 年,历时 256 年,僧材辈出,代有传人,并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优势而成为西南近、现代佛教文化交流和活动中心。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殊院开始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1953 年,成都市人民政府拨出专款进行全面整修,文殊院焕然一新。同年当代蜀中高僧宽霖荣任文殊院第十八代方丈至今。宽霖法师接过老方丈道司衣钵,主持文殊院法席。他潜心研读大藏,胸怀大度,定期为信众讲经说法,闻者受益匪浅,皈依者甚众,海外佛教界人士慕名前来参礼问法者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宽霖法师为省内外、国内外佛教文化交流不遗余力,作出了积极贡献。文殊院这座千年古刹,也由此而成为西南地区融禅林圣迹、公园名胜、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佛教文化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