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人扮成玛格丽塔皇后推销比萨。
提起比萨,很多人首先会想起意大利,记者在意大利生活多年,深深感受到一点,意大利人对比萨的钟爱已经变成了一种深入骨髓、溶于血液的“比萨情结”。今年,意大利申请将比萨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向全世界“宣誓主权”:意大利才是比萨原产地!而申遗的比萨是那不勒斯比萨,它可以说是意大利比萨的代名词。
经典比萨因皇后而得名
关于比萨的起源,有种说法认为比萨的老祖宗是中国的馅儿饼。据说是意大利传教士马可·波罗在周游完中国后,念念不忘中国馅儿饼,便找来厨师按照其记忆和描述的方法仿制,但最后将本应裹在面里的馅儿直接撒到饼上,由此便诞生了意式馅儿饼——比萨。其实早在古罗马时期,有一种很常见的民间小吃就很像现在的比萨。古罗马人先用面粉和水做成圆形面饼,然后在烧热的石头上烙熟,最后撒上香料、橄榄油和蜂蜜来食用。西红柿开始作为比萨的主料开启了意大利现代比萨的纪元。然而谁也想不到的是,这个最初被怀疑有毒、且只作为观赏花果的“秘鲁狼桃”,却成为了意大利经典比萨“玛格丽塔”的必选食材,而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是意大利的那不勒斯人。
相传在萨伏依王朝统治时期的1889年夏天,皇后玛格丽塔久闻比萨美味,便来到那不勒斯想亲自品尝。厨师为皇后准备了三种比萨:一种配猪油、奶酪和罗勒叶;一种配橄榄油、大蒜和西红柿;还有一种配的是鲜奶酪、西红柿和罗勒叶。结果玛格丽塔最喜欢第三种比萨,尤其对鲜奶酪的白色、西红柿的红色和罗勒叶的绿色恰好跟国旗的三种颜色不谋而合的创意大为赞赏,从那以后这种白红绿的国旗色比萨就有了“玛格丽塔”的名字,而且一直沿用至今。
“吃到嘴里的都是艺术品”
尽管现在,在意大利街上的任何一家比萨店都能吃到“玛格丽塔”,但被申遗的比萨却只是那不勒斯的玛格丽塔。别看配料就这么简单的三种,可包括面粉和水在内的全部食材都必须是经欧盟认证并保护的“传统特色”产品才行。不仅如此,做面饼不能用擀面杖,面饼只许用手还必须在大理石的台面上揉出来。烤炉也只能是传统的燃木烤炉,烤出来的比萨对中心部位以及饼边的厚度和松软程度居然都有精准到毫米的严格规定——中心面饼厚度为3毫米左右,饼边微微膨胀,高于中心处1到2毫米,口感松软,唇齿间要留有面饼的余香。真想不出要练得“目测毫厘”的神功,这比萨师得烤上多少张比萨啊!有意大利朋友拍着胸脯跟记者说:“我们把对文化艺术的痴迷和对传统工艺的一丝不苟,用在了做比萨上,这吃到嘴里的还不都是一件件的艺术品吗?”
还有一种名叫“马里纳拉”的比萨也是那不勒斯传统比萨的代表。因为“马里纳拉”在意大利语中是渔夫、水手的意思,很多人看名字以为这一定是一款海鲜口味的比萨。其实“马里纳拉”的配料只有西红柿、牛至、大蒜和橄榄油,那不勒斯的渔夫们在出海打鱼回到家一定要吃这道传统菜肴,“马里纳拉”因此而得名。上至帝王皇室,下至平民百姓,一百多年过去了,没有人会因为其配方简单制作快速而拒绝它纯正地道的口味。难怪意大利人要为“国货”讨公道。
“人生百味尽在比萨”
很多意大利的文学作品中对18世纪的那不勒斯城市生活都有这样的描述:在那不勒斯的街上总能看到很多卖比萨的小贩,他们往往把装满比萨的铜质大桶或者大盒子顶在头上,然后还会用粗布或者旧衣服窝成圆环状垫在桶或盒子的下面当底座,这样顶在脑袋上才更稳当。大桶和盒子上面有盖,而且一般都有两层。上面装比萨,下面的小空间用来放一些烧热的柴火来给比萨保温。他们就这样步履匆匆地穿梭于大街小巷,遇到需要的人就停下来卖比萨,或者按照买者提供的地址把比萨直接送货上门。他们的叫卖声不绝于耳,也非常有趣。在当地,还流传着很多跟比萨有关的俗语,像什么“与其说我爱你,不如告诉她今晚准备了比萨”、“你要送她玫瑰和钻石,她却只要一块西红柿比萨”、“爱情让生活变得甜蜜,而只咬上一口比萨,这甜蜜的感觉就全有了。”
意大利统一运动的杰出领袖加里波第也是那不勒斯比萨的粉丝。传说加里波第在同意大利国王艾玛努埃莱二世在泰亚诺会面,并主动交出两西西里王国,最终促成意大利统一大业完成后,居然拒绝了国王的盛宴邀请,带着手下的将领跑到一家比萨店饱餐了一顿。意大利电影史上最著名的喜剧演员托托有句关于比萨的经典台词,“我请你吃比萨,你可别不带钱!”这也成为意大利人朋友间请客吃饭的时候经常拿来开玩笑的话。托托是那不勒斯人,人们谈起托托就不能忘记他家乡的比萨。托托还曾在他的一篇随笔中写道:“比萨的盒子是方的,比萨是圆的,吃的时候比萨又被切成三角形。瞧,人生百味尽在一块比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