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的夜色下,我仔细地端详着眼前的萨格勒布。古老的蓝色有轨电车有条不紊地行驶着,一盏盏需要人手动关闭的燃气街灯缓缓亮了起来,延续80多年的多拉茨农贸市场等待着明日清晨的喧闹,古旧的市政厅与民政局安静地守候在圣马可教堂的一旁……这里的一切都是那样古老,但这份古老并不让我觉得落后,反而让我感受到萨格勒布人对于生活的通透,他们知道什么才是最适合这座城市的,而且他们决定要把这些“旧习与旧物”坚守到底。
克罗地亚的“史记”沉睡于此
要了解克罗地亚的历史,去位于萨格勒布郊区的美乐高墓地(Mirogoj)是最好的选择。当双脚站立在墓园门口的那一刻,我着实惊呆了——这哪里是墓地,这分明是花园城堡!古老的石墙上爬满了绿植,墓园内空无一人,只有充满绿植芬芳的空气和这些古老的建筑相依作伴。这里虽然是墓园,但却没有丝毫阴森恐怖的气息,它如同一座散发着勃勃生气的优雅公园,在不知不觉中让你放下了心中的一切不安与紧张。
城堡宏伟的拱廊上方有一连串的半圆形屋顶,而地上则埋葬了许多在克罗地亚很有声望的人物。这其中有很多还是家族共享的墓地,他们以一层一层叠加的形式埋葬在一起。游客们穿行在他们的长眠之处,云淡风轻,毫无半分违和感。导游告诉我们,克罗地亚每个民族的葬礼习俗都不同,一般来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单独的墓园,但是在美乐高墓地,各个民族和谐共享着同一片墓园,这是十分罕见的。
“不变”是萨格勒布人对故乡的感情
整个萨格勒布分为新城区和老城区,连接它们的是位于伊利卡大街中部的一座老式铁缆车。从美乐高墓地回到市区后,我们便乘上缆车,不到一分钟就抵达了上城区。我们在傍晚时分登上了上城区入口处的洛特尔萨克塔,从塔顶极目远眺,整个萨格勒布新城尽收眼底。蓝色天空的尽头装点着朵朵粉红色的云彩,塔底的新城温柔得一塌糊涂。作为新城,它并不缺乏沉淀的感觉;作为东欧地区,这里却散发着浓郁的西欧浪漫风情。据说,建筑师仿造维也纳设计了萨格勒布的新城。而新城内的建筑也多为博物馆、艺术馆以及歌剧院等文化建筑,人们还设计了数个绿色小公园将这群艺术建筑环绕起来,为这座城市增添独一无二的自然与艺术气息。
这个季节,萨格勒布的夕阳并不是转瞬即逝的,有时到晚上9点,天色都尚未完全黑下来。我们放心地继续徒步向前,走进古老的萨格勒布上城区(老城区),与新城的欧式浪漫完全不同,古旧的建筑散发出东欧独有的中世纪特色。老式的燃气街灯里,火焰在舞动,著名的圣马可教堂已在城市高处屹立百年,静默地见证着萨格勒布的百年变迁。沿着蜿蜒滑溜的石板路向下走去,转眼便来到了上城区的尽头——石门,这里曾是古老的城门入口,现在已经变成了一座神龛,许多当地人在此虔诚地祈祷着平安与健康。
你永远也想不到,萨格勒布人对城区的规划与安排有着怎样的幽默感——神圣的古城背后,竟然是萨格勒布的“红灯区”,酒吧一条街——血街。还来不及缓和被搅乱的平静心情,我们便一头撞进了这片热闹景象里。街道两旁的食客们熙熙攘攘,端着啤酒聊着天,二楼还有乐手在开着的窗户前忘情地演唱着老鹰乐队的《加州旅馆》,辣妹与帅哥齐聚,音乐和啤酒共享。
从萨格勒布到“十六湖”
萨格勒布行程的最后一站,我们去了普利特维采湖群国家公园,又称“十六湖”,我国游客更是亲切地称之为克罗地亚的“九寨沟”。克罗地亚国土面积不大,从许多城市出发,坐大巴都能在1—2个小时内抵达十六湖,我们选择从萨格勒布出发是因为沿途可以多玩一个童话小镇——“罗斯托克(Rastoke)”。在进入村庄之间,我们便隔着公路看到了一连串的瀑布和隐在山中的木头房子,进村后才发现,几乎所有房子都是傍水而建的,有的甚至直接架在瀑布之上,哗啦啦的河水飞速从屋底飞过,一旁的小河边有人在忙着烧烤,孩子们在河边笑闹着,炊烟袅袅。我们不由得感慨,这才是生活啊。
别过童话小镇后,我们终于到达了十六湖,看到这里湛蓝色、浅绿色的湖水,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国内游客要把它比作“九寨沟”了,两者确有相似之境。清澈的水里,成群的草鱼游来游去。简易木头桥两边的草丛、山涧,时有色彩缤纷的蜻蜓、蝴蝶飞来飞去,远方的高山与瀑布挥洒于晴空万里之间,自然风光秀美无比。
结束了一天的行程,返程时几乎所有游客都在车上睡着了。当车子缓缓驶入萨格勒布城区,热闹的霓虹也把我从睡梦中唤醒。晚上9点,新城区的公园里仍旧热闹非凡,白天的图书节现场亮起了黄色的大灯,人们还是悠闲地倒在躺椅上看着书、聊着天。蓝色电车夜间线路也开启了,有条不紊地护送着归家的人群。我们与车上一波又一波素不相识的国际游客挥手告别,望着夜幕中的萨格勒布,我竟毫无半分陌生的感觉,仿佛归家一般,充满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