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多德,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政府创意产业和创意英国首席顾问,目前担任北京朝阳区创意工业顾问和上海数字艺术节国际顾问。前天,这位创意产业大师短暂造访成都,谈笑间建言灾后生态文化重建。在他看来,成都要用现代创意将“生态文化休闲之都”概念推广到全球。他甚至还为成都设计好了宣传标语:生活方式·成都!
菲利普·多德是一个狂热的中国文化爱好者。2004年,他离开伦敦现代艺术馆,创办“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致力于发展中英文化、教育交流,并多次组织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在欧洲展出。现在,他正负责英国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展览项目。
1984年,菲利普·多德曾为爱情第一次来到成都。此番来蓉,则是受著名环保人士廖晓义邀请考察灾后生态、文化建设。廖晓义曾获得2005央视年度经济人物社会公益人物称号,是北京奥组委环境顾问、北京“地球村”主任。地震后,成都文化旅游业复苏的机会在哪里?前晚,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菲利普·多德和廖晓义。
用现代创意包装传统文化
成都商报:此行到成都的目的是什么?
廖晓义:这是我灾后第三次来四川了,目的就是考察用生态文明方式推动灾后重建的可行性。为此,我们已经考察了彭州小鱼洞、通济、龙门山等多个灾区,并和当地政府进行了交流。按照设想,我们希望帮助灾区修建纯绿色生态的安置小区,取名乐和(快乐和谐)家园。
成都商报:多德先生,你创办“中国制造”的初衷是什么?为什么想到要把中国文化输出到英国?
菲利普·多德:如果说19世纪属于英国,20世纪属于美国,那么21世纪就是属于中国的。我认为,21世纪最吸引世界的就是中国的生活方式。中药、茶、中国电影、中国旅游……这些中国元素已经成为西方人最时尚的概念。但是,要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要把中国的“便宜货”变成西方的奢侈品,就要有创意。比如,我们把上海的中药包装成非常精致的品牌,产品门类非常多(包括护肤品),就在英、法国等受到极大欢迎。
创意产业包括设计、建筑、软件、媒体......其实就是树立品牌文化。只要有好的设计,成都文化旅游品牌就可以走向世界。
地震是成都旅游业的最大契机
成都商报:你对成都文化旅游的印象是什么?为什么会选择在地震之后来到这里?
菲利普·多德:1984年,我第一次来到成都。在机场,我没有找到任何介绍成都的信息,也没有人告诉我成都是怎样一个城市,我很茫然。现在,成都到处都洋溢着文化休闲气息。比如宽巷子,我觉得就是成都旅游业的一个标志,但真正意义上的标志性旅游景点还需要进一步创意包装。
之所以选择在地震之后来成都,我是想看看现在的成都面临怎样的契机。这里有悠久的历史、文物、宗教,有独特的自然景观,有好吃的川菜,这些元素在地震之后可以重新加以包装整合。因为地震,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四川。因此,地震恰好是外界了解成都的一个绝好的机会,这对推动文化旅游业有很大作用。
推广文化旅游可学《功夫熊猫》
成都商报:你对成都旅游业、文化业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菲利普·多德:成都有三件事情可以做。一是搭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二是训练人们获得推动文化旅游的知识技巧;三是重新打造现代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在具体操作上,我认为全体成都人都要介入推广成都的文化旅游,有些案例可以借鉴。
比如,《功夫熊猫》里的元素是纯中国的,熊猫还是四川的,但这部电影在美国制作,又在中国反响很大。著名电影《四个婚礼一个葬礼》讲的是英国故事,首映却是在美国,然后又返回英国。这些案例表明,中国文化可以用特定的方式创造出品牌,打入西方,最后又回到中国,这是很好的推广方法。成都推动文化旅游,也可用这种方法。
我想的宣传标语:生活方式·成都
成都商报:如果请你来给成都灾后重建做个定位,你这么做?
菲利普·多德:中国文化中讲“天人合一”。在全球环境恶化的背景下,这个古老的哲学思想变得很现代。我感觉成都是个既古老又现代的城市,她很特别。这里有浓浓的文化休闲味,又很自然,完全有条件办出“绿色盛典”。当然,当前最紧要的是安置受灾的群众。为此,我想好了一个宣传标语:生活方式·成都(意为享受成都的绿色休闲生活)。
廖晓义:我总结我和多德对成都的创意定位,就是八个字:绿色盛典,闲适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