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旅游的名气是地震震出来的。”在大多数丽江人的心目中,1996年那场祸从天降的地震,抛却最初的哀痛和沮丧,或者可以看作丽江旅游异军突起的最好机遇——在媒体的广泛关注下,丽江启动了超前的媒体公关战略,将青砖黑瓦、小桥流水的古城一举营销至世界。对谷歌搜索已达近2千万项的汶川、北川等地来说,震后旅游恢复重建,趁热打铁的“丽江模式”或许是个不错的借鉴。
6月丽江,小雨不期而至。
一个30多岁的纳西妇女和菊丽,招呼记者上了她的出租车,“汶川地震不可怕,丽江旅游就是让地震震好的。”和大多数温和且骄傲的纳西人一样,这位妇女骨子里依然透着浓重的“丽江式自豪”。被问及丽江旅游成功的秘诀时,她操起不太熟练的普通话,“因为我们有丽江模式呗!”
这已是记者在丽江百姓口中,第N次听到“丽江模式”4个字,但很显然,他们并不能为这个名词作出详细而准确的注解。
而在当地人心中,能为这个模式作出准确注解的,当数丽江第一任旅游局长周克坚了——当地人将“最壮了”(云南方言,最牛的意思)送给了这位“旅游前辈”。
丽江模式
古城保护旅游经济协调发展
周克坚时任丽江地区旅管委副主任,及随后的丽江行署第一任旅游局局长。很不巧,他去了国外考察,“我完全相信四川震后旅游恢复的能力,我也希望近日能到四川,尽一点绵薄之力。”记者拨通了周克坚的电话,他很真诚地希望记者帮他促成四川之行。在之后断断续续的采访中,记者拼凑出了这位老局长的震后旅游记忆。
1996年2月3日的傍晚,摇晃中,墙上裂出了一条约一厘米宽的口子,正在看电视的周克坚迅速冲出家门,心急火燎地奔往各个景区:古城、玉龙雪山、玉水寨……转了一圈回来后,周克坚心情陡然开朗,“最先恢复工作的该是旅游。”47岁的纳西汉子周克坚,18天没有回家,也整整18天没有刮过络腮胡子,“什么时候能接待客人了,我什么时候刮胡子。”
1996年2月11日,蓄着一把络腮胡子、头发白了半圈的周克坚,作为新闻发言人,向世界宣布,“丽江旅游业震不倒,丽江玉龙雪山犹存。”1996年,古城居民用两三个月时间,将28180车震后的碎砖与废土,用手扶拖拉机和双手运出古城;上世纪80年代花了700万修建的东大街钢筋水泥高楼,也因与古城格格不入,在轰鸣的机器声中被放倒;随后的日子,政府先后投入10多亿元用于保护古城、木府恢复重建、五花彩石路面铺设、黑龙潭公园扩建等。3月17日,丽江迎来第一批海外游客,标志着丽江旅游接待工作在震后40多天正式恢复。
“丽江模式就是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和旅游经济协调发展取得的经验。”周克坚说,这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的“丽江模式”,“或许对四川灾后重建,有一定借鉴意义。”
事实上,四川震后旅游恢复,也紧锣密鼓。
6月15日,汶川地震刚过了一个月,四川已启动恢复旅游市场,成都除都江堰、彭州、崇州和大邑西岭雪山外,旅游市场尽数启动,四川省旅游局局长张谷说,尽管地震使旅游损失超过500亿,但全省资源基础没有大的改变。世界遗产中,都江堰—青城山,大熊猫栖息地的核心景区卧龙只是局部受损,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的旅游资源和产品基本未受损——和丽江政府提出“苦战3年,再造一个新丽江”异曲同工的是,四川省也明确表示,“三年后,四川将打造出新的世界级旅游品牌。”“四川震后旅游恢复,除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外,更要注意发掘新资源。”现任丽江市市委书记和自兴说,“与当时贫穷的丽江相比,12年后的四川,在地震废墟的保护上,有自己独到的优势,”四川的灾后旅游重建,一定会比丽江更得天独厚。而在彭州、都江堰、北川等地建地震遗址公园的计划正提上日程。
对外宣传
加大品牌宣传丽江出了大名
间隔12年的两次地震,将丽江和汶川联系到了一起,因为曾经共同的鲜为人知和一贫如洗。“你是四川来的啊?汶川发生了大地震啊!”出租车上,司机和菊丽对记者说,发生地震后,他们一家人才晓得四川还有个汶川。“我们丽江以前更穷,你相信吗?”在丽江,街边的任何一位普通人都固执地认为,“地震是灾难,但利用地震重建让丽江比以前更出名了!”
从最初大多数人误把云南“丽江”听成广西“漓江”,到现在丽江的名气盖过漓江,“媒体作用大啊,你们要学会利用资源。”丽江市现任旅游局局长和耀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首先提到的就是媒体曝光率,即媒体公关。他说,地震前,几乎没人知道云南还有个丽江,这正如汶川一样。但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现在全世界都知道汶川了。
汶川地震后,四川旅游业遭受重创,景区(点)游客接待量大幅下滑,重灾区下降80%以上,当年丽江地震后,游客也一下子下滑50%,“这是正常的。”面对这样的突发情况,和耀新当机立断,组织相关人员分别前往四川、重庆、广州等地召开新闻发布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到丽江,促进旅游的发展。“要注重宣传,要利用媒体把品牌打出去,这是一种公关策略。”说到这里,和耀新激动地举起双手,做了一个双手向外推的动作。
地震后,在对外宣传上,丽江花了一番很大的功夫。1996年2月5日晚,丽江政府第一时间接受央视采访,坚定地提出“玉龙雪山没有垮、丽江旅游不倒”的口号,借媒体使海内外对地震后丽江旅游状况有了全面正确的认识。“通过媒体传播,无论你以前是否了解这个地方,现在都会对它有全新的概念。包括古城,都是这样宣传出去的。”和耀新清晰地记得,当时国内外数家媒体进入丽江采访,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两次派出记者到丽江采访,日本国家广播电视局摄制组在丽江进行了一周电视采访。通过采访,丽江顺理成章向世人介绍了他们的旅游资源以及发展规划。这些,统统都是和耀新引以为傲的媒体公关战略。“我认为,要把媒体当作一次宣传城市的好机会。”和耀新说,如今的媒体比当年更发达,当地政府要抓住这个机会好好宣传,借着这个地名,也要让城市火一把。
向外借脑
寻求专家帮助成功晋升世遗
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丽江人在震后重建过程中除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外,还想到借脑——寻求专家学者的帮助。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就曾经是丽江城市规划顾问。地震前,阮仪三等专家曾到丽江古城考察过,对古城民族文化充满信心。地震后,阮仪三立即联系到当地相关部门,仔细询问情况——古城的房屋基本没塌,申遗希望犹存。通过专家的认定,最终,丽江成为拥有三项遗产桂冠的“世界遗产胜地”。
对四川地震,阮仪三有另一番见解。“正好趁这个机会清除那些假古董!把过多的旅游商品甩出去。”阮仪三认为,现在的旅游景区掺杂了太多的人为成分,搞旅游就是在搞破坏。地震一震,也把以前景区内那些乱七八糟的人为建筑震垮。回过头来,再认真整理,细细琢磨,山清水秀的地方依然会山清水秀。“虽然地震的破坏性很大,但另一方面来说,正好是个契机。”电话内,阮仪三几乎没停顿过,坚持表示四川有很多文化遗产值得关注,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如何保护。“地震也带来了机会,整垮了以前那些现代建筑。”阮仪三说,丽江震垮的房屋都是解放后修的,古城内木质结构的房屋基本没垮,这跟四川有相似之处:都江堰二王庙主殿没垮,垮塌的也都是后来的砖头建筑。这正说明了中国传统木构体系房屋是能抗震的,即使坏了,修复也很简单。
将专家请进来,这点丽江跟成都不谋而合。前日,包括北京、南京等地的全国10个城市的专家齐聚四川成都,就四川恢复旅游召开了“中国10大城市旅游城市特别会议”。接下来,专家们还要到四川各个景点考察,并将组织其本地5家主流媒体和10家旅行商来成都考察、采风,充分宣传成都安全旅游信息。
丽江旅游的魂
在丽江采访,人人都会提到 “丽江模式”,即古城保护管理和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它或许不太适合四川,但丽江市委、市政府却奔着这一模式,带领丽江人民脱贫致富。最初我们对此不以为然,以为这只是官腔。但在每一天的采访中,在任何一名丽江人口中,我们都能听到这个词。
这时,我们突然意识到,它不是一种模式,而是一种精神,一种振奋人心的文化传承,它贯穿了丽江旅游业的魂。四川也许正需要一股犹如“丽江模式”般的冲力,但它绝不仅仅是模式,而是万众一心的精髓。在丽江,凡是采访过的对象,都会祝福四川会建设得更加美好,这点四川人民也坚信。因为全国人民都在关注四川,因为全世界人都在注视着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