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节的由来
1918年11月11日,延续4年之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英、美、法等国的胜利和德、奥等国的失败而告结束。1919年1月,获胜的协约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会议。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华特权,取消“二十一条”等正当要求,均遭拒绝。会议竟决定日本接管德国在华的各种特权。对这丧权辱国的条约,中国代表居然准备签字承认。消息传来,举国震怒,群情激愤。以学生为先导的五四爱国运动就如火山爆发一般地开始了。
1919年5月4日下午,北京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游行,他们高呼“还我青岛”、“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呼吁各界人士行动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保卫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这一运动得到的工人和各阶层人士的声援和支持,上海、南京等地的工纷纷举行罢工或示威。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并指令巴黎参加会议的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她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造就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为了使青年继承的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1939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1949年12月23日,中国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五月四日是中国的青年节。它来源于中国一九一九年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无理拒绝了中国作为战胜国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正当主张,战败国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不法权益又被列强窃授于日本,激起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1919年5月4日,北京三千多学生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举行游行示威,并迅速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和以民主科学反对封建文化传统的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它的胜利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爱国、民主、科学精神,1949年12月,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宣布五月四日为中国青年节。青年节期间,中国各地都要举行丰富多采的纪念活动,青年们还要集中进行各种社会志愿和社会实践活动,还有许多地方在青年节期间举行成人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