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娃在哪儿堵着那”?“到天府广场那堆的时候,经常堵得人都要得血栓了。”这种幽默在让人感觉有趣和中国语言文化含义丰富的同时也就直白地说明了城市的交通拥堵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在玉林中学玉林茶楼路口,由于路口小,加之“东西南北的车可以随意左右拐弯,如果有一辆车稍微慢点,拐弯没有拐过去,直行的车辆就会赶上来,后面的车也随即跟上,一下子就堵得水泄不通”。
站华路下穿铁路桥口到机场路一段,从5点10分开始车辆就只能1米1米往前挪。“每天都堵得很”——著名的畅通工程标志性路段之一的红星路下穿隧道,在每天下午5时到6时的下班高峰期,甚至让必须从这里经过的上班族宁愿在本来1小时也不愿多留办公室里多呆1个小时!
众所周知的磨子桥到跳伞塔一线,每天上午8点到9点半,11点半到12点,下午1点到2点半,5点到6点半如果不堵车简直就是稀罕事……简直是“有多少路段就有多少堵”!
北京城,一直堵;以前不怎么堵的成都,也“成堵”了
坐公交吧,车上拥挤,车下一样拥挤。坐出租吧,车上安稳,外面却是马龙车水。自己开车吧,离合器、油门、刹车、油门换个不停,但还是止步难行。红绿灯间歇性的切换着,人们仰目等待着,走走停停,生活时快时慢地行进着。会有反交通规则的,违反不一定就要出事,但出事基本上是违反了的,生活的逻辑有时候反着讲就是不通的。
路人可以很平凡的违反交通规则,闯红灯的时候,穿梭于路口的车辆一定会为你让行,这时候只会感觉人类的却确很强大,机械的力量对人也会忍让三分,何况驾驶车的还是人类。司机往往更遵守交通规则,一是大量监空器的闪光随时可能触发,留恋你那光荣闪速的一幕,二是司机有着堵车留下的深刻后遗症,简单的违规一个转弯有可能让此路段堵车几分钟,那就造成不知道多少人的迟到或者业务丧失等最直接的经济损失。
有效地限制堵车高峰时期的车流量?合理地配置道路资源?对汽车保有增长量的有力控制?和谐地分配居住地与工作地?有效地避免大陆的公车私用现象?不过路无论怎么规划,交通工具还是车为主的话,那状况就还是以“堵”为主。堵着堵着就习惯了,习惯早起,习惯早约时间,习惯迟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