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祝福每个人生都精彩
鼠年将临,浓浓的年味飘在城市乡村。
远赴南极参与科考的三位四川老乡,委托本报记者为全川读者送上新春的祝福。
坚守在科研一线的三位四川科学家,去北京亲历了奥运测试赛的三位四川志愿者,为我们演示了各自的精彩人生。
也许平凡的你我,不能够像极地探索者那样直面残酷挑战,也不能像科学家那样一生坚持一个猜想,甚至也不能做到志愿者那样的无私奉献,可是不必灰心,我们依然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因为我们一样在努力,一样追随着祖国的进步。
我知道,我爷爷那一辈,日子过得朝不保夕;我知道,我的父辈,把几乎所有收入用于吃穿;今天的我,开始与人讨论房价高低甚至“财务自由”“自我实现”的话题……中国将在2008年写下第一次举办奥运会的历史华章,而平凡的你我,也会迎来自己的种种精彩“第一”。
2008,祝福中国更精彩,祝福每个人生更精彩。
长城站、中山站、冰穹A……20多年通往南极的道路上,中国人一步一个脚印,无限逼近“地球尽头”。有意义的是,正在进行的第24次南极科考中,三个四川人的足迹留在了这三地。
1月27日,成都,难得的漫天飞雪。记者拨通以00870开头的卫星电话,一个神秘的南极世界由此徐徐展开……
A.
罗宇忠:乘“雪龙”破冰浪南极万里行
名片:“雪龙号”科考船副政委,主持工作,兼科学实验部主任
这一趟,半年走27700海里
从上海出发已经两个多月了,一路上,罗宇忠基本没有下过船。
从1997年11月第一次参加南北极科考算起,这已是罗宇忠第九次去“地球的尽头”了,老伙计“雪龙”次次与他形影不离。这一次是2007年11月12日从上海出发的。“雪龙”号先绕道北上,去了韩国济州岛,迎接从韩国租用的卡莫夫直升机。
这之后,“雪龙”号一路穿过太平洋,11月27日抵达澳大利亚的弗里曼特尔港,在那里装上从国外购置的9辆雪地车。再继续南下,12月9日抵达距离中山站14公里外的浮冰区,开始为中山站卸货。随后奔向长城站卸货。2008年1月18日,卸下重负的“雪龙”驶往阿根廷,并于1月24日到达布宜诺斯艾利斯……
“这些只是此次雪龙号航程的一半。”罗宇忠的语气中带着爱惜,由于中国在南极设立的两大科考站——长城站、中山站今年都将进行大扩建,所需物资很多,而“雪龙”舱容有限,为此,“雪龙”此后要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与南极两个站之间来回往返,转运国内通过海运先期运到布市的物资。预计直到2008年4月它才能回到上海,全程约27700海里,其中四次穿越“魔鬼西风带”。
斗“魔鬼”防海盗,软硬兼施
蔚蓝的大海,看似平静,其实危险无处不在。
一大危险是“魔鬼西风带”。尤其是这回旅程,“雪龙”将四次穿越它。载重2.1万吨的“雪龙”,在西风带巨大的气旋中,不过是一只小小蝌蚪,“魔鬼”完全可以将它轻易翻转、撕裂、抛向天空……
虽然几年过去了,而当年遭遇“魔鬼”的情景罗宇忠仍记忆犹新:巨浪冲向船头,泼向40多米高的驾驶室,固定在甲板上的一吨重垃圾桶也被拔起,船左右摇晃达70度,人根本站不住,只好用安全带把自己牢牢固定在床上,但肚子里翻江倒海无法控制……“完全是泰坦尼克号似的场景。”
“要和魔鬼硬碰硬,死路一条。”罗宇忠等人多年摸索出一条宝贵经验,打不赢就躲啊!“按我们四川话,就是要顺着毛毛摸。”
这次行程中,凭借准确的天气预报,“雪龙”已两次顺利地穿越 “魔鬼西风带”。1月21日,“雪龙”号赶在一连串西风带到来前,穿过一个高压脊,顺风顺流、以17节的最大航速,顺利穿越西风带,且比预计时间提前两天到达布宜诺斯艾利斯。“不仅人船安然无恙,还节约了80吨油呢。”
海盗是另一种危险。“雪龙”是一艘科考船,船上装载的科研设备价值不菲,这次仅大修就花了2亿元。此外船上还装有1000吨轻油、2000吨重油,实在令歹徒眼红。
为此,尽管我国的南极考察船还从未遇到过海盗,但是全队上下,丝毫不敢有任何侥幸。一份翔实的“防海盗攻略”,早在出发前就已经制定完毕,一旦遭遇海盗劫船,值班驾驶员怎样鸣警,船长怎样对外联系,政委怎样组织人员应变,大家怎样用自卫武器控制通道……应急方案一应俱全。
尽管准备充分,经过印度洋等危险海域时,全队上下还是神经都绷紧了,“一些女队员简直不敢睡觉。”不过经过大风大浪的罗宇忠倒是每天照样鼾声如雷。
一直要到南极圈附近大家才能放松心情,“海盗要是都能到南极了,还要我们干什么?”老罗对自身的科技含量很有信心。
科考能力或许比结果重要
对祖国的科考事业,有过多年极地考察经历的罗宇忠既感自豪,也有遗憾。他自豪我国的极地科考起步虽晚,但经过20多年的努力已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在全球同类科学活动中已占非常重要的一席。
但他也有一个最大的遗憾:科考本身的能力还远远不够。“这次从考察船,到直升飞机,再到雪地车,几乎全部是国外的。”据老罗介绍,从韩国租用的卡莫夫直升机最大飞行半径为800公里,飞行时间为2.5小时,一次能吊5吨重的货物,搭载16名乘客,这是我国“直—9”直升机运输能力的四五倍。还有冰盖考察所必需的雪地车,这次所用9辆,有德国的,有澳大利亚的,也有法国的,就是没有国产的。
“唉。”老罗一声叹息的背后,是“同志尚需努力”的善意提醒。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看重科研结果的同时,全社会也许该把更多的目光投向科研能力的建设。
B.
陈玉彬:一个南极厨师的幸福生活
名片:成都市新都区水务局厨师,第24次南极科考队厨师
长城站位置:南纬62°13,西经58°58,平均海拔10米。距北京17501.949公里。
健身中心新添了跑步机
“成都也下雪了?零度上下的气温与我这里差不多。”听说成都下了大雪,陈玉彬很关心。
此时的南极,正是盛夏时节。位于南极圈外的长城站,昼长夜短,但日平均气温依然在零度上下。
在陈玉彬的目光中,长城站正一点点变新。与1个月前相比,油漆斑驳的外墙全部换成了彩钢,内部也基本装饰一新,还增加了不少新设施。尤其是健身中心,除了先前的台球和卡拉OK之外,现在又新增加了跑步机等。遗憾的是还不能上网。
长城站原有各种建筑25座,建筑总面积4200平方米,包括办公、宿舍、气象、通讯、科研等7座主体房屋,及一些科学用房。
这次,还将新建900多平方米的科研办公楼、600多平方米的综合活动中心,以及废物处理栋、储油系统等室外工程,总扩建面积约1800平方米。到1月底,新建楼的地基已经打好。
陈玉彬介绍,长城站扩建工程主体是轻钢结构,采用宝钢集团研发的耐候钢系列,能抵抗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外墙面和屋面都是复合夹芯材料,具有抗腐蚀、抗紫外线、隔热、隔音的良好性能。
每公斤蔬菜超过40元
“平常伙食怎么样?有没有新鲜蔬菜?”记者问。远离大陆,科考队的饮食问题一直广受关注。
“我们长城站的蔬菜供应和伙食是最好的。”陈玉彬表示自己是本次科考几只小分队中“最幸福”的厨师。由于长城站距离智利比较近,平常不仅有“雪龙”带来的大量脱水蔬菜和罐头,还能享用中山站和冰盖地区队员无法享受到的新鲜蔬菜。品种多样,白菜、胡萝卜、大豆等都有,48个队员每个月大概要吃300公斤左右。
“只是价格贵得咬人。”因为蔬菜完全用飞机空运,每公斤5美元,再加上20%以上的损耗,所以按人民币计,每公斤蔬菜超过40元,“做饭时一片菜叶也不敢浪费。”
刚开始的时候,陈玉彬想过给队员们“吃点辣子”,但试验了一两次,发现大家根本受不了,只好重返清淡。平常一日三餐,菜品以酱牛肉、蚝油牛柳、四川泡菜为多,但最受大家欢迎的还是素白菜。
儿子和第三个南极考察站一样都在孕育中
再有一个月,也就是3月初,陈玉彬的孩子就要出生了。孩子的名字,他说,“还没有想好。”
同他的孩子一样,本次南极科考的一个重要任务,为中国在南极大陆的第三个科学考察站选址,还没有最终结果。南极四个点中的三个,即极点、磁点、冰点都先后被美国、俄罗斯和法国抢先占据,而剩下的一个南极高点,各国都虎视眈眈。
令人骄傲的是,南极最高点是中国人2005年第一次涉足的,而这一次,17名中国勇士将再一次前往那里。尽管具体位置还没有最终决定,但可以肯定是在冰穹A地区。
“我当然期待啊。”等2009年3月,陈玉彬回成都的时候,他的孩子已经满一岁了,而那个时候,中国南极的第三个科考站也将破土动工。
闲暇时,陈玉彬喜欢走出长城站散步,找寻意外收获。
就在前两天,在去附近的韩国考察站参观的途中,他偶然发现一只鲸的骨架,“乖乖呵,一根肋骨就4米多长。”最要命的是那个脊柱,直径有半米,用来做板凳都绰绰有余。陈玉彬捡了一根肋骨回到考察站,“但愿能够带回成都,给儿子当礼物,也给大家看看。”
C.
唐德培:
把“四川成都”放在南极最高点
名片:随队医生,冰盖考察队17勇士之一,中山站越冬科考队成员
中山站位置:南纬69°22、东经76°22,海拔11米,距北京12553公里
冰穹A位置:南纬80°22,东经77°21,海拔4093米,距北京13000公里
面向祖国,在冰盖最顶点升旗
2007年12月22日,内陆冰盖队17勇士开始向冰穹A地区进发,2008年1月12日抵达。来自四川泸州的唐德培就是其中一员。借助电子邮件和卫星电话,唐德培向记者述说他的一路惊喜……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2007年的最后一天,国歌声回荡在无边雪地里。在南极大陆上距离中山站500多公里的雪地上,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升旗仪式。没有旗杆,队员拿来5米长的测绘杆,挂上五星红旗,绑在雪地车上面;机械师老徐、老崔担任升旗手;没有伴奏,17名队员排成整齐的一列,面向祖国的方向,扯起嗓子唱起来。天地肃穆。
1月8日,考察队来到海拔3810米的营地,这是1998年第15次南极考察队的折返点,当时有10名队员在这里树起的十个油桶上面插上五星红旗。这一次,队员们再一次升旗。
4天过后,冰盖最顶点,国歌再一次“吼”起。“这一路上,爱国主义绝对不是空泛的。”而升国旗只是其中的一种表达方式。到达冰盖顶点之后,队员们将国内带来的一座名为“华夏苍穹”的雕塑安放在雪地里。
与此同时,队员们还在进行着一项浩大工程——在冰穹A地区,建设周长近500公里的“中国墙”。在到达海拔4093米的南极冰盖最高点以后,大家在此设置了一个长200公里、宽30公里的矩形区域,并在这个矩形区域的边界上,每隔5公里,布设一个用于观测冰盖运动的花杆。
尽管目的是观测冰盖运动,但是通过“中国墙”这个名字所传达的信息不言而喻——这个区域是中国人最先到达的。
8小时,冰穹A区域的艰难救援
然而,正是在建设“中国墙”的过程中,危险出现了。
1月15日早上7点15分,党支部书记徐霞兴给唐德培等人带来一个惊人消息:当天出去的队长孙波等人乘坐的雪地车出现故障,在离大本营90多公里的冰面上抛锚。此时气温是零下30度,雪地车每小时只能行10多公里,要多久才能救援得上?
队员能否安全度过等待中的10个小时?形势异常危急!
20分钟后,救援方案出台:出动六辆车,带八桶油去。唐德培等六人开车。
经过8小时全速前进,下午6点半,终于到达目的地。劫后重生,大家紧紧拥抱在一起,激动得又哭又笑。
尽管危机四伏,10多天来队员们还是全面完成了既定任务——为明年建设的科考站选址,同时还完成了我国首台南极望远镜的安装。
在南极大陆每一个人类到达的区域,科考队员们用同一种方式表达对家乡的思念。这次,在到达冰盖顶点后,队员们又一次在雪地里竖起了一根金属竿,上面挂着队员们家乡的牌子。
“因为有我,标志着‘四川成都’的牌子将第一次出现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唐德培语气中满是骄傲。等到重返中山站后,他将在站上再挂一块“四川泸州”的牌子。
因“南极回锅肉”当上炊事班长
2007年12月23日,从中山站出发的第二天,科考队过了一次集体生日。这天唐德培狠狠地露了一手,将几块带皮的猪肉和胡萝卜,煮至八成熟,再放上姜片、蒜末和四川郫县豆瓣一起炒……一份简易的“南极回锅肉”就这样出来了。
这一顿吃了5斤肉,也奠定了唐德培的炊事班长地位。
此次南极冰盖考察队有17位队员,其中有6位博士、2位硕士、4位机械师、2位天文学家,投入5辆大型雪地车,12辆专用雪橇和4个内陆舱。每名队员的身份都是多重的,唐德培既是队里唯一的随队医生,同时还是驾驶员,也是炊事班成员之一。除唐德培之外,炊事班还有中央电视台、深圳电视台的3名记者,2位天文学家。其中央视2位记者主要负责烧开水。
烧开水也不容易,因为每次都必须将外面的雪挖进来化了之后,才能用水壶烧开。而要保证灌满17个人的1.4升水壶,要烧2小时左右。除此之外,只能例行节约。每天每个队员发一条湿的小毛巾,从头擦到脚,根本不能指望洗头洗澡。
由于远离考察站,冰盖考察队的饮食里几乎没有水果和新鲜菜叶,且每天只能吃两顿。为此,几个队员的口唇已经开裂,甚至有人腹泻、抽筋。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唐德培只好做出胡萝卜炖羊肉,来进行“食疗”。
急治高血压与管理“雪地茶馆”
除了做“兼职”厨师,对于自己的主业,唐德培可一点也没敢马虎。因为在南极,超低温、物资缺乏、强紫外线、高压缺氧,稍有不慎,都有可能要了队员的命。
由于没有植被,南极氧气含量只有内地的80%,因为缺氧,很多队员晚上会被憋醒多次。
1月8日,当考察队来到位于海拔3810米的营地时,更危险的情况出现了:8位队员出现高血压,部分队员心跳超过每分钟130次……危急关头,唐德培立即让队员吸氧并进入空气加压仓,同时辅以若迪康胶囊。经过一番紧张治疗,危机终于过去。
从那之后,唐德培更加注重预防,几乎每天都要提醒队员不能过于劳累,按时休息,循序渐进地干活。
他的另一项医疗工作倒进行得很顺利,就是研究“高寒低氧极端环境下人体生理心理适应变化及其机制”,它是“国际极地年”国际合作研究九个计划之一。每天,他都要定时搜集17名队员的血压、血氧饱和度甚至心电图等数据,好带回国与中国医学科学院的专家一起研究。
这之中,最昂贵的检测当然要数检测队员RNA(核糖核酸)变化。它是国际最前沿的检测,每个人份大约要花费2万元人民币。
在南极,寂寞是更大的敌人。由于荒无人烟,长期下来队员们难免出现心理问题。此时唐德培就从外科医生变成了心理医生。
为了帮助队员们排遣寂寞,他将一辆雪地车大概4个平方米的后箱当成工作间,随时准备着茶叶、热水和香烟,将其打造成了一个别具特色的“雪地茶馆”。因为乘员舱里不允许吸烟,队员们都喜欢到这里来喝茶,吸烟、聊天。让唐德培最骄傲的是,“这里泡茶的水是全世界最干净的”。
当然,这处“茶馆”不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