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启程向西
毕业后刚踏上教书育人的岗位,为了拓展人生宽度、丰富阅历,自己选择了到偏远地方支教,成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带着美好的愿望,跨出充满欢声笑语的校园大门,离开大城市温暖的家,与一群志同道合的老师一同踏上开往目的地的汽车,一路西行,山越来越高,路也越来越迂回曲折,阳光越来越炽热,空气越来越稀薄,27个小时后,这一次长途跋涉的车终于停在了支教的目的地
甘孜州石渠县。
石渠,藏语名“扎溪卡”意为江河发源的地方,是长江上游最大支流雅砻江的源头所在地,位于四川西北角,东接色达、甘孜县,南靠德格县,西连青海省玉树县,西南隔金沙江与西藏江达县相望,北与青海省称多、玛多、达日三县毗邻。东、南、西面群山连绵起伏,北部幅员辽阔,有康巴地区最宽阔的草原--扎溪卡大草原,有青藏高原珍贵的生态宝库湖群湿地,而且至今还有着原始游牧部落的遗存,面积25141平方公里,这里草地面积约占90%,以牧业为主,被称为“四川第一畜牧业大县”。全县总人口6.8万人,其中藏民族占96%。
(二)第一眼印象
车到站了,拖着麻木的双脚下得车来,站在海拔4250米的县城,放眼望去, 纯净空灵的天空下,远山青绿的色调中点缀着漫不经心吃草的黑色牦牛,周边几乎是荒芜人烟;低矮的土坯房、窄窄的石子路显得古朴肃穆;由于高寒缺氧,树木无法存活,整个县城看不到一棵树;匆匆的行人穿行在不宽的街道上,时不时左顾右盼,他们脸上流露出的恬静和微笑让人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安宁。县城很小也旧,没有高楼大厦,不见郁郁葱葱的树木,也无五光十色的招牌店铺,或许偏僻的地理位置和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停滞了这里与内地一同前行的步伐,也颠覆了生活常识,让这里成为令人望而生畏的“生命禁区”: 蔬菜需要从内地长途运送进来,成为昂贵的奢侈品;由于水管会被冻裂,县城住房里没有卫生间,只能使用旱厕;冬天一觉醒来,裹住脖子的被沿就会哈气成冰;开水最高只能烧到70多度,就是煮面条也得用高压锅;冬天开水泡茶45分钟变成冰;一旦感冒很难治愈,严重的还会形成高原肺气肿,危及生命……这天地间的苍凉和孤寂使人震撼,一种迎接挑战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三)痛苦的考验
第一天,当地教育局和学校领导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热情地介绍了当地教育经历的“马背小学、巡回小学、帐篷小学”三步曲的变迁以及现在的新变化。大伙被安排到教育局招待所暂住下来。路途的风景的确很美,当真正停留下来,才知道这里被称为“太阳部落”“世界高城”,自己正处于海拔4000米的高原,强日照和高原反应也就再所难免。由于正处于夏季,白天,阳光洒在身上火辣辣的,日照异常强烈,刚开始有点眩晕的感觉。空气十分干燥,即使不停的喝水,嘴唇也很干燥,几乎裂开;入夜,气温逐渐下降到零度以下,大地上凝结了一层白霜,夜色茫茫月光如水,寒气侵人,高原反应强烈袭来,那是一种从后脑弥漫到前额的胀痛,随着心跳阵阵加剧。呼吸也不顺畅,从口腔一直到喉咙干得发疼,越是夜深越强烈,整夜整夜头痛欲裂、难以入眠。就这样第一个晚上没睡着。随后几天,胸闷气短、心动过快、流鼻血等一系列的缺氧症状,也轮番袭来。由于吃不上新鲜蔬菜,没过多久,开始出现嘴皮干枯、头发脱落等现象。好在自己身体不错,这样的状况持续了几天后就慢慢适应了。身体渐渐适应后,渐渐熟悉了周围的环境,内心的孤寂却不自觉到来,晚上温度低又缺电,收看不了电视;网络不通,报纸也是几天后才能收到;一条街道,逛不到10分钟;为了抵御严寒,屋内的火炉一直烧着牛粪取暖做饭;生活用水从地下抽取,解决内急也只能出门到公厕。严酷的现实或诸多的不便,并没有让自己胆怯退却,反而激起了争强好胜的雄心,俗话说:艰难困苦、玉汝欲成。
(四)走上讲台
几天后,带着休整后的兴奋,第一次走上讲台,这是我支教的第一堂课。面对一双双期待的眼神,看到孩子们眼中那种求知的渴望,内心也不由得一阵紧张,那一刻,寂静的教室里仿佛只有自己砰砰心跳的声音,害怕自己讲的不好,担心学生听不懂,每一个问题都要重复好几遍,讲完以后都要重复一句:你们听懂了吗?明白我讲的这是什么意思吗?我讲课的这种方式你们能接受吗?….很快,一堂课就到点了,好短暂啊!短暂得来不及认清每个孩子的脸,来不及回答学生门提出的课外问题。此刻,多想让时间拉长再拉长,以便把自己所学所知所看所 闻都讲给他们听,展示给他们看。自此以后,每次备课时总是仔细认真,反复斟酌,尽可能的从参考书中查找教学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力求把书本上的知识变得更直观更丰富多彩。课堂上,我也常常给孩子们讲一些外面的世界,给他们讲祖国山河的壮美、大城市的车水马龙的景象、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互联网的快捷…..每当此时,孩子们天真的眼神里总是充满了好奇与渴望,听到他们问一些在我看来很幼稚很可笑的问题,心理真不平静,也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责任,让站在讲台上的我觉得惟有教好每一堂课,带好他们去认识这个世界才对得起他们的信任。
(五)家访遭遇
由于我是一个刚踏上讲台的新老师,很多教学方法还不成熟。为此,我经常利用周末的休息时间去家访,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在乡下,很多农户家里都养了狗,第一次家访时,因为对这里的情况不了解,当我刚准备跨进一名学生家的门槛时,突然不知从什么地方冲出了两条狗,我浑身的汗毛都竖了起来,出了一身的冷汗,吓得我连滚带爬的往回跑,之后才发现裤子和手机都给摔破了,手上也流血了。过了好几天想到这事我心里都还在发麻。后来,有了这次教训,我去家访就拖着一根很粗的木棒。
(六)深深的震撼
我们几个志愿者朋友相约去一个偏远地区的小学,想看看那里孩子读书的情景。爬山涉水在大山里来回穿梭,走了七八个小时后,我们终于看到了学校。一座很高的大山下,没有车路,只有几条弯曲的小道,小道的尽头孤零零地立着一间简陋残破的土坯瓦房,走进“教室”,里面是几张破得不行的桌子,学生们就是在这里度过他们求学的每一天。那天是周末,没有学生上课,我在黑板上看到一个三年级的学生写的一篇作文:我的理想-看火车。一个我认为非常普通的想法在他们的眼中竟是那么的美好和向往。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突然之间明白了自己选择的支教之路是多么的有意义,这里的孩子是多么的需要知识,多么需要无私的指引啊。
(七)感动与感概
"老师,我帮您提水,老师,我帮您去买油",这样的话已经算是屡听不鲜了,这里孩子对老师的爱是多么纯真啊!在高原上空气稀薄,哪怕走几分钟的路也会觉得很累,孩子们只要看到我提菜或者搬东西,都会主动跑来帮忙,我很感动、也很怜惜我的学生,我会偶尔给他们糖吃。入冬后,天气转寒,可是我们不会生炉子,学生们放学后就来帮我们铲牛粪生火,每天早上一开门就会看到门前放着孩子们帮我们打的水。在这样寒冷的季节,我的手生满了冻疮,上课只能迫不得已带着手套翻书。有时忘记带手套,有学生竟然把自己的手套给我带,又一次,我被感动了。我想能被学生认可,关爱才是做老师最大的幸福吧。
刚来的时候我们不适应环境,当地的老师就把自己准备的抗高原反应的药给我们送来,还有的老师把自己做的腊肉送给我们。有时候因为特殊原因没地方吃饭,我们就跑到当地的老师家里吃便饭,虽然都是些点点滴滴的小事,但是在这艰苦的环境下,无疑是雪中送炭,让我感到温暖。最深刻的是“学生”的笑脸,清澈而透明的眼神,你不会从中读到功利的影子。简单的东西往往最美,现代都市人在追求个人成功的同时是否也该反省自己丢失了什么,其实不就是那一颗“赤子之心”么?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这似乎已成为一种奢求。艰苦而充实的支教生活过去了,用“心灵的洗礼”来形容这次支教最恰当不过了。
一次次的感受,一次次的体验,一直在鼓励和鞭策着我前进,每当觉得有点支持不下去的时候,我就会想到这里的孩子,会想起他们那种让人看着想流泪的眼神,于是,我又振作了起来,要用自己所学的一切为同在这边蓝天下的孩子们奉献我的青春和热血。
后记
如果有一种景象曾经使你感动得热泪盈眶,那就是高原的空灵与苍凉;如果有一群人将你视为英雄,那就是带着好奇与渴求眼神的孩子们;如果有一种经历会使你终生难忘,那就是去支教的这一段……它就像一杯没有糖的咖啡,需要慢慢品味,虽然有些苦,但却回味无穷。(转载请注明耍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