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成立于1958年,是新中国创建的第二所石油高等院校,原名四川石油学院,1970年更名为西南石油学院, 2005年更名为西南石油大学。先后隶属于石油工业部、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00年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划转到四川省,成为中央与四川省共建、以四川省管理为主的高校。
经过近50年的建设发展,目前已成为一所以石油和天然气及其配套学科为特色和优势,社会通用专业设置广泛,以工为主,理、工、管、经、文、法、教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是全国较早拥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现任党委书记为朱世宏教授,校长为杜志敏教授。
学校现有教职工2193人,其中专任教师1302人。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74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475人。教师队伍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教育专家27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2人,带头人后备人选28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国家级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6人,省部级优秀教师、师德标兵6人,省部级中青年骨干教师48人(次),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6人(次),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奖获得者13人,博士研究生导师78人,5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学校设有17个教学院系(部)、44个本科专业。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具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3个。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7个、省部级重点研究中心(院、所)、实验室22个,其中有联合国援建的“中国石油天然气油井完井技术中心”,加拿大政府援建的“中国-加拿大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培训中心”和教育部“石油天然气装备重点实验室”、“天然气开发研究中心”。同时,学校还是教育部“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学校现有21个教学实验室,下设90个分室。现有各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9390台(套),总价值2.02亿元;图书文献192.31万册。
学校一贯重视科研工作,始终坚持把科研与学科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已经在地质、石油、机械、化工、计算机、工业自动化、经济、管理、应用物理、应用数学、应用化学、社会科学等学科形成了80多个稳定的研究方向。2001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272项,其中纵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国家科技攻关、教育部重点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基金等)899项,横向协作项目2373项;科研到款经费57595万元;获奖51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省部级48项;申请专利223项,授权专利161项;出版著作近100部,发表论文近6000篇,被国际三大文献检索系统收录论文近800篇。
学校充分重视教学改革。“九五”以来,教改立项259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部级77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47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12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17项。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与美、俄、英、德、日、法、加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或科研机构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有40多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兼任学校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
学校多年来以不断提高育人质量和办学效益为核心,以富有特色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根本保证,以不断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各项工作蒸蒸日上。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四川省高校党的建设及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四川省文明单位等。学校主要业务处室(如学生处、教务处、科研处、研究生院等)均为全国先进单位。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重大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2001年,学校接受了教育部对全国25所高校进行的“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结论为“优秀”。评估结果不仅充分肯定了学校本科教学的办学水平,而且为学校指明了前进方向,使学校的“二次创业”能在更好的基础和更高的水平上进行建设,对学校下一步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2005年由教育部发布的2002-2004全国学科评估排行榜上,我校的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全国排名第一;同年,学校“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再次以“良好”成绩通过国家科技部评估;10月,学校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又被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全国所有一般普通高校以及石油院校中独享殊荣。
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目前年招生为全日制本科生5000余人、研究生1000余人。目前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23000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8000人、研究生近3000人。
建校以来,共为国家培养了毕业生近70000人。毕业生不仅能在石油系统就业,而且绝大多数在社会企事业单位就业。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学校的毕业生以全面的综合素质赢得了用人单位的青睐,连续多年供不应求,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连续10余年高达95%以上。
学校总占地面积2800余亩,总建筑面积80余万平方米。其中,南充校区700余亩,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教学、生活设施齐备,校园内湖水荡漾,绿树成荫,被誉为“园林式学校”;成都校区占地2000余亩,已于2002年秋季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已建成各类教学、科研、生活设施近50万平方米。
学校在峨眉建有学生实习基地,在成都市一环路内设有科技交流中心,在南充市建有占地百余亩的高新技术产业转化和本专科生及研究生实习基地,生产学校具有原创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其技术和产品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已成为学校“产—学—研”的一个重要基地。
划转以来,学校进一步发挥与产业密切结合的传统和优势,除继续巩固、发展与石油界的密切联系外,还与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泸天化集团公司建立了密切联系,联合申请博士后流动(工作)站,与印度NIIT信息技术学院联合培养人才,与日本广岛吴株式会社、四凯计算机公司联办“软件学院”,与英国阿伯丁大学联合培养双学位研究生,参与教育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CEAIE)、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CCIEE)和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协会(AASCU)共同运作与管理的新型中美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项目—“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办学实力不断增强,为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质量创造了良好条件。
学校在新时期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发展战略,奋斗目标是把学校建设成为以工为主,以石油天然气及其配套学科为特色和优势,理、工、管、经、文、法、教等学科协调发展,层次齐全、学科配套、省内一流、国内知名,部分优势学科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多科性研究教学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