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重点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学校坐落在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平原,校区由光华校区、柳林校区组成,总占地面积2300余亩。校园绿树成荫,环境优雅,是著名的“园林式院校”和“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学校原名四川财经学院,是中国办学历史悠久的综合性财经大学之一。1952-1953年经两次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由西南地区17所财经院校、综合大学的部分系科合并组成,荟萃了西南地区的财经教育专家和教授,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彭迪先、陈豹隐、李孝同、梅远谋、刘洪康、杨佑之、汤象龙、刘诗白等在校任教。学校前身院校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5年由孙中山先生创办的中国公学。前身院校之一的上海光华大学成立于1925年,1938年内迁至杜甫草堂西侧兴办光华大学成都分部,故光华校区校址所在地得名“光华村”。2001年,学校在光华校区以西的柳林镇征地建设了柳林校区,面向新世纪全新打造现代化的大学校园。学校建校初期由国家高教部和四川省主管,1980年起由中国人民银行主管,1985年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1995年,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2000年,学校以独立建制划转教育部直接管理。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几代师生员工立志献身于教育事业,培育和弘扬“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西财精神,秉承“严谨、勤俭、求实、开拓”的校训,坚定“励精图强、团结拼搏、朝气蓬勃、争创一流”的大学信念,积极探索社会主义高等财经大学的办学规律,繁荣和发展财经科学,培养高素质经济、金融人才,努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已建成为国家经济学、管理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基地,国家和西部地区金融、经济、管理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基地及西部财经学科国际交流的中心。截止2006年,有66项教学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8门课程列为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经过全校师生几年的创新与实干,2004年学校接受了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标志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国内高校先进行列。
学校已形成以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为主体,金融学科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经、管、法、文、理、工相结合的学科特色。金融学、政治经济学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其中金融学科在教育部组织的评审中列全国之首,政治经济学是全国财经类院校该学科中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也是西部地区理论经济学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金融学(含保险)、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会计学、财政学、企业管理、统计学、区域经济学、国际贸易学、数量经济学、经济法学、人口学等12个学科为省(部)级重点学科。现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3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设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3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校建有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国家级社科研究基地,以及金融学、工商管理、会计学、财政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英语等9个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拥有35个博士学位培养专业、63个硕士学位培养专业(含4个硕士专业学位),31个本科专业,设有19个院(系)、部;拥有西南地区首家工商管理硕士(MBA、EMBA)教育基地及全国首批注册会计师(CPA)培养基地,是会计硕士(MPAcc)、法律硕士(J.M)和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办单位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单位。设有“中国人民银行模拟银行实验中心”和“全国金融系统出国备选人员外语考试(BFT)培训中心”、“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西南财经大学出国培训中心”。国家“211工程”专项建设有“金融科研实验中心”、“会计电算化”、“统计分析”等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
学校坚持“学术兴校、科研强校”,充分发挥金融研究和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优势,着力研究国家金融、西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形成了繁荣经济科学、服务金融事业、发展地方经济的研究特色。学校设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以及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经济研究所等一批科研机构。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取得科研成果18000余项,完成了40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重要研究课题,以及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横向应用课题,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近300项。教师及研究人员出版的成果多次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学校出版社连续6年3届荣获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良好出版社”和教育部授予的全国“先进高校出版社”。《经济学家》杂志是全国社会科学优秀期刊,跻身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期刊方阵”和“双效(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期刊”,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栏建设”。《财经科学》为全国经济类核心期刊。两刊连续三届均入选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学校开展以“光华讲坛”为代表的系列高水平学术研讨,已举办高水平学术讲座600余期,文化素质讲座400余期;校、院还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各类学术讲座和课外创新活动。
截至目前,学校教职工1400余人,其中教师880人,教授144人、副教授231人,博士生导师近百人。教师中获得国家“教学名师”奖称号1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9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3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人选6人,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及资助计划获得者4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6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1人。“十五”期间引进高素质师资近200人,其中海外留学归国人员31人。还聘请了400余位国内外经济学家、银行家、企业家为我校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0840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4860人;硕士研究生4173人,博士研究生892人。此外,还有一批国外留学生及港澳学生,以及成人教育学生万余人。建校以来,为国家输送各类毕业生近13万名,其中金融专业本科和研究生培养规模以及到金融部门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居全国高校前茅。各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金融、保险、证券、工商企业、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及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许多毕业生已锻炼成长为我国金融、经济部门和各行业的领导和业务骨干。一些学生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美林证券等国外著名机构任职和国外大学任教。
长期以来,学校把对外交流与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重要手段和目的,进一步强化融入国际的意识,实施着力引进境外智力、加大派出、扩大交流与合作、增加留学生等措施,已先后与20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家教育机构、知名大学、金融部门及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的途径和形式,加快了学校融入国际经济管理教育的步伐。举办了一年一度的“中国金融论坛”、“海峡两岸会计、统计、金融学术研讨会”等重要的大型学术会议,在全国及海外产生了广泛影响。设有与美国甲骨文公司合作的“金融服务中心”、英国商联保险公司合作的“中国保险会计师培训中心”、与澳大利亚安盛?国卫集团公司合作的“中国保险中介人培训中心”、与日本精算师协会合作的“西南财经大学日本精算师资格考试中心”、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合作的“西门子—SAP工商管理信息中心”和与美国纽约人寿国际公司合作的“纽约人寿国际公司—西南财经大学寿险管理(LOMA)考试中心”等多个专门教育机构。与中国人民银行合作共建了“支付结算研究中心”、与华晨控股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太平洋保险(集团)有限公司、台湾光华教育基金会在我校设立了“太平洋—光华保险教育基金”。
学校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和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1996年学校党委荣获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1998年获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党组授予的“1993-1998年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荣誉称号。2003年,在防范非典侵袭的战斗中,校党委荣获“全省防治非典工作先进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有3个班级获教育部、团中央授予的“全国先进班集体”称号,2个团总支获团中央“红旗团支部”称号。
学校拥有现代化的教学、科研、体育运动和后勤生活服务设施,教学场地充足、设施齐全,学生住宿条件好;学生食堂为四川省高校示范食堂。图书馆馆藏文献已达200万册(含电子图书),现拥有各类型及自建数据库45个,生均图书馆面积在部属院校中排名第一,文献资源中心是西南最大的财经文献中心。中国金融数据中心采用美国甲骨文公司提供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密歇根大学提供的数据应用软件,收集了近20年的国家金融数据,创建了金融学科门户网站——“中国金融信息港”,成为服务于我国金融研究与教学的综合金融信息系统和国际金融数据共享平台。学校构建了先进的网络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库和集成化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校园网光纤到户,网上教学科研资源丰富,整体信息化居于全国财经类院校先进水平。体育设施完备,建有体育馆,3个标准田径运动场,57个球类运动场及1个标准游泳池。
在新时期,学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内涵式发展为主题,以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体制建设为抓手,以转换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科建设、构建社会服务体系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推进科学管理、改善办学条件、构建和谐校园为保障,到2010年初步建成为财经学科实力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大学,为建设成为国内一流、部分学科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财经大学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