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峨眉山仙峰寺
仙峰寺古名慈延寺、仙峰禅院,位于四川省峨眉山仙峰岩下,海拔为1752米。创建于元天顺初年(公元1328年),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扩建为大寺,万历皇帝赐寺僧本炯龙藏经物颇多,盛极一时。明末毁于火。清乾隆年间,泰安、天寿、玉升上人募建。老僧芳明修复大雄殿。光绪时海岸、海良二师修复两廊。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修舍利殿,民国时又多次修缮。寺宇建筑由仙皇台、弥勒殿、大雄殿、舍利宝殿、餐秀山房组合而成。为了抗御山风,寺宇屋面全为锡瓦、铝皮所盖,衬托于苍藤古树之中,每当阳兴灿烂的日子,万绿丛中银光闪烁、十分壮观,故有“碧海圭玉”的称誉。寺外不远,有一巨石“三峰石”,刻有“南无阿弥普贤菩萨”和“仙圭”等字,寺名即由此而来。殿右侧数百米处,有一个深不可测的洞穴,传说洞中有九位老仙人,故名九老洞。洞右有三皇台,登台远眺,景色极美。
四川峨眉山报国寺
报国寺位于四川省峨眉山麓,创建于明万历年间,为全山八大名寺之一,也是山下的第一座寺庙,峨嵋山佛教活动的中心。全寺占地近4万平方米,规模宏大。共有四座大殿,从前至后分别是弥勒殿、大雄殿、七佛殿、藏经楼,均建于清代的同治年间。四殿依山而建,一重高于一重。寺内正殿原供奉着佛、道、儒三教的代表,曾名“会宗堂”,有“三教会宗”的意思。清康熙帝取佛门“报国主恩”意,改名报国寺。寺中殿宇门窗雕刻精巧,生动美观;楼台亭阁分布匀称,古朴壮丽。前殿有明代铸造的紫铜华严塔,塔高7米,共14级,上刻佛像4700余尊和华严经的经文。寺门正对的小山上有一铸于明代的莲花铜钟,高2.8米,直径2.4米,重量达到12500公斤,号称“天府钟王”。钟身铸有61600字,有《阿含经》及其他佛偈、铭、疏和晋唐以来历代帝王和高僧的名讳。
四川峨眉山万年寺
万年寺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半山腰的骆驼岭下,海拔1020米,是峨眉山的大寺之一。早在汉代就曾是采药老人蒲公修行之处。晋隆安年间(398-400年),始有寺院,名“普贤寺”,相传为道安门人慧远之弟慧持所建。唐朝干符三年(876年),慧通禅师将普贤寺更名为“白水寺”。北宋年间曾多次修葺,宋太宗时朝廷泊张仁赞赐金三千两,铸普贤铜像供奉寺中,并将寺名改为“白水普贤寺”。明朝万历皇帝神宗朱翊多为纪念他的母亲七十大寿,赐金修建了无梁砖殿,并题写“圣寿万年寺”五字横匾。从此,寺名便改称“万年寺”。寺内有宋代铸造的普贤菩萨铜像和明代修建的无梁砖殿, 以及后来重建的弥勒殿、般若殿、毗卢殿、大雄宝殿以及僧房、寮舍。寺内右侧有一长方水池,传说唐代名僧广浚曾在此为李白弹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川峨眉山洗象池
洗象池原名初喜亭,也是峨眉山有名的一处寺庙,海拔2070米,四周白云缥缈,古木参天。明末这里只是一小庵,僧人在这里只烧茶水以待游客。清代康熙年间行能大师扩建为“天花禅院”,因寺内有一石砌六方水池,相传普贤菩萨乘白象过此,必先浴象,以后即改名洗象池。清康熙时扩建,从而成为一座寺庙,寺内有殿宇三重,正殿居中央,殿内巨大玻璃佛龛内塑普贤骑象法身,金碧辉煌,蔚为壮观。至寺前石砌半圆形月台,可看猴于附近嬉戏打闹。这里大气清澈,云垂脚下,每逢夜月当空,清辉无限,月华如玉,若入广寒,故象池夜月为峨眉十景之一。为全国重点寺院。
四川峨眉山伏虎寺
伏虎寺在四川省峨眉山麓伏虎岭下,距报国寺西约1000米处。始建于唐,宋时名神龙堂,后因附近常有虎患,寺僧建尊胜幢以镇压,更名伏虎寺。此寺为峨眉山大庙之一,几经兴废,现存为清朝重修。寺宇建筑纵横交错,构成若干四合院。殿堂宽敞,气势巍峨,四周楠木参天,浓荫蔽日。寺虽覆子翠绿中,但屋瓦终年无败叶,清康熙帝曾题赐匾额“离垢园”。正殿外立有华严宝塔亭,亭中有座高达5.8米的紫铜古塔。塔身铸造有佛像4700余尊,以及《华严经》195048字。寺外泉边有桫椤树,又名峨眉树蕨,是距今1.7亿年前与恐龙同时的植物中至今仅存的几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