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简介
大慈寺位于成都市中心地区,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文化积淀丰厚的中国名刹,世传为“震旦第一丛林”。据宋代普济《五灯会元》所载印度僧人宝掌(魏、晋间东游此土,入蜀礼普贤,留大慈)推算,大慈寺的始建当为公元3世纪至4世纪之间,据今已有1600多年了。
唐武德元年(618年),著名高僧、佛经翻译家、三藏法师玄奘与其兄长捷法师从长安到成都。玄奘随宝暹、道基等法师学经论,四五年间,究通诸部,讲座之下,常数百人。武德五年(622年)春,玄奘在成都大慈寺律院受戒,坐夏学律圆满,乃泛舟三峡,取道荆州,经长安而天竺,实现他西天取经之壮举。
唐天宝十五年(756年),安禄山陷长安,玄宗入蜀,因见大慈寺僧人英干在成都施粥济贫,并为国家祈福。感动之余,乃为英干敕书“大圣慈寺”匾额,赐田一千亩。次年,无相禅师重建大圣慈寺,凡九十六院八千五百间。贞元十七年(801年),韦皋镇蜀,扩修大慈寺普贤阁,又凿解玉溪流经寺前,使大慈寺环境更趋完美,成为唐代颇具名望的讲经胜地。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高僧知玄(悟达国师)讲经于普贤阁下,听众每日达万余人。
唐会昌五年(845年),武宗灭佛,大慈寺因有唐玄宗题额,故不在除毁之列,是当时成都唯一保存下来的佛寺,也是当时蜀中规模最大的佛寺。
由于唐玄宗、唐僖宗先后幸蜀,许多著名画师也聚集成都,使成都绘画之风大盛,仅在大慈寺中,就有壁画千余幅,留下作品的全国知名画师多达六七十人。据宋代李之纯《大圣慈寺画记》记载:举天下之言唐画者,莫如成都之多;就成都较之,莫如大圣慈寺之盛。宋代范成大《成都古寺名笔记》、黄休复《益州名画录》等书,对大慈寺壁画作者及内容也有多处记载。宋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与其弟苏辙游大慈,对唐代佛画大师卢楞伽的作品备加赞赏,称大慈寺壁画“精妙冠世”。
唐宋时期的大慈寺,是中、韩、日三国佛教学术交流的中心。唐代新罗国(今韩国)无相禅师,原为新罗王子,开元十六年(728年)到长安,受到唐玄宗召见,后入蜀参拜智诜、处寂禅师。玄宗幸蜀,复获召见,并命重建成都大慈等寺。宋代在大慈寺学经的法演、克勤禅师,后来成为中国禅宗临济宗杨歧派祖师,日本禅宗,多源于法演——克勤禅系。南宋僧人道隆在大慈寺学成之后,于淳祐六年(1246年)率徒东渡日本,首传禅法,嵯峨天皇特诏谒见,并敕迁建仁寺。道隆在日本传法三十二年,弟子众多,其声望与唐代鉴真和尚不相上下。示寂后敕赠“大觉禅师”,为日本有禅师谥号之始。
大慈寺在唐宋极盛时,占有成都东城之小半,是当时成都的游览名区,每逢庙会更加热闹。大慈寺附近商业繁荣,寺前的大坝形成季节性市场,如灯市、花市、蚕市、药市、麻市、七宝寺等。同时,解玉溪两岸还形成夜市。从《方兴胜览》(登大慈寺前云锦楼观锦江夜市)和田况诗《登大慈寺阁观夜市》的记述中,说明了宋代大慈寺附近夜市的盛况。夜市习俗,一直沿袭到现代。
明末,大慈寺毁于战火,清顺治年间重修,知府冀应熊为书“大慈寺”匾额。同治六年(1867年)再次重修,中轴线上建筑为山门殿、弥勒殿、观音殿、大雄宝殿、说法堂及藏经楼,两旁建筑为客堂、斋堂、禅堂、戒堂等,共占地四十余亩。山门殿上方,刻有四川按察使黄云鹄榜书“古大圣慈寺”石匾;各殿堂石柱上,刻有清代名士顾复初等撰书的楹联。大慈寺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底,经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于2004年4月8日,大慈寺正式对外开放。
地址:成都市东风路一段
联系方式:02886678411
更多更详细—耍游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