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把法国卢米埃尔兄弟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卡皮辛大街一家咖啡馆首次放映电影的日子,定为电影的诞生日。电影传入我国是在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八月十一日。次年,在上海天华茶园放映的《俄国皇帝游历法京巴里府》,是片商百代当年发行的最著名的影片之一。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为慈禧祝寿出版的《成都日报》,在当年农历十一月初三出版的报纸广告栏内,有一则电影放映广告,全文如下:“美国活动电戏:本月初三日开演,售女客票、男客票,初四愿观者速来买票,每位五角,仆童减半,住所新街后巷子二十五号门道。华昌公司白。”这说明早期电影在1904年的成都就有公开放映。1909年5月27日,《成都日报》的广告栏内,不仅有留学日本的陈某开设在玉带桥的电影院广告,还有部分电影片名,如《日俄对马岛海面大战》、《美国大开马会》、《英国伦敦风景》、《比国马房被烧毁惨状》、《西人巧变各国军士》等,基本上是记录片、舞台片,没有故事片。这家电影院当时生意不错,场地比较宽敞,每天午后6时入场,备有茶水、纸烟、点心和瓜子等,很像一座茶馆。7点放映,9点结束。
1921年季叔平、杨吉甫等组成新明电影院。其后陆续增建的有智育、大光明、国民等影院。这些影院大都在以春熙路为中心的繁华区周围及商业场内,多为私人集资兴建,实行股份制。起初仅放映无声片,1930年后才逐渐开始放映有声片。
笔者收藏了一张昌宜电影院入场券,据舒新城著《蜀游心影》记载:“电影座票每位铜元六百文(合大洋一角六分),包厢则要大洋五角;除包厢外,男女不能杂坐,有军人在售票处和演出时监察。”早在清宣统三年(1911年),上海颁布的《影戏场条例》中即规定了“男女必须分座”,此规定竟延续至民国时期。图为当时使用铜元购票的男宾入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