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烟花三月下江南”的说法,这“烟”即是三月的烟雨,在天宫酝酿了无数个对
江南的思念,静静地候着,只待时辰一到便纷纷如丝如雾似珠似酒地飘落下来。于是,江南
开始柔软起来,渐渐初醉了,含丹展柳,浅浅地若有若无地扭着她纤细的腰枝。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西塘便是烟雨江南其中的一位“小家碧玉”。千百年了,历经沧海桑田,依然清雅如昔
,怎不引得都市倦客纷至沓来寻访她古朴秀美的奥秘,感受她一颗玲珑剔透的心。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小隐天教谢俗氛,古桐相对酒盈尊。名人佳句词人笔,传遍江南第一村。”西塘,这
座已有千年历史文化的古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吴越两国的相交之地,故有“吴根越角
”和“越角人家”之称。直到元代,西塘已初步形成市集,从古镇房屋建筑格局即可窥见一
斑。老西园、种福堂、东岳庙、护国随粮王庙、薛宅、尊闻堂、药师庵,环水而立,白墙黛
瓦,雕梁画柱。细雨从一千多年前的滴水瓦上落下来,如细珠般一颗又一颗,夹杂着缭缭青
烟,真让人有恍若隔世之感。这时的脚步仿佛已经不属于自己,而是被时光牵着,拉开烟幕
撩过雨帘,立在古宅的阴影里,透过窗棂,探寻古坦残墙上遗留的六朝芳草、明清遗恨。强
烈的闪光灯也许就在此时突然一亮,看看周围格格不入的人流,让人以为时光错乱,不知今
昔何昔。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小桥流水是水乡的特点,卧龙桥、五福桥、送子来风桥、环秀桥、狮子桥、安境桥、永
宁桥是水乡的经,缓流的河水是水乡的纬,经纬交织了数千年,成就了一副副恬静安雅的水
墨丹青。其间掩藏着多少悲欢离合,谁又能数得清道得明?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步入西街的西端,是一条长长的、狭狭的弄堂——石皮弄,据说因铺地的条石厚仅三分
米而得名。石皮弄两边都是高宅墙壁,弄里最宽处一米,最窄处仅八分米,两位瘦子在此相
遇尚且要侧身而过,胖子行走其间又是何等的勉强?难怪古镇多纤腰,原来是祖辈就遗传下
来的窈窕,“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作江南一景是再恰当不过了。弄里不可撑伞也无需撑
伞,银丝自九天飘散而来,滋润了弄堂里的青石板,涤尽千年尘埃,尽露光洁本色,漫步其
间犹如踮足走在铜镜之上。这时候,石板间、陡壁角的绿苔也吸足了“露水”,散发出隐隐
约约的清香,从遥远的年代慢悠悠地游过来,略带着陈腐的气息。只有弄塘深处高高挂起的
两串大红灯笼在雨中错落有致、似言非言地讲述着曾经存在过的是是非非。这条没有窗户、
难见阳光的幽弄,谨遵着水乡大户“银不露白,暗可藏财”的教诲,默默在这里沉积着深邃
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将自己千百年的见证融进谜一样的深巷里。往日的“花柳繁华地,温柔
富贵乡”?还是后来的“茅橼篷牖,瓦灶绳床”?谜底或许再有千百年,也猜不透。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烟雨中游西塘是淋不到雨的,因为西塘与其它水乡古镇最大的不同,在于古镇中临河的
街道都有既可遮阳又可避雨的特殊建筑———廊棚。廊棚总长一千三百多米,就像颐和园的
长廊一样。相传是一位装扮成化子的仙士,得到店家“廊棚一夜遮风雨”的接济,而后使得
他“积善人家好运来”。由于街上各店的纷纷效仿,慢慢形成了今天古镇特殊的浪漫。一种
小镇民居风格的浪漫,一种充满浓浓人情味的浪漫,一种体现出传统文化“与人为善”思想
的浪漫。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有了廊棚,河岸交易应运而生。蒙蒙细雨中,小商贩摇着撸,在水巷里吆喝着,叫卖西
塘特产、熟食。倘若水巷楼窗里答应要买,船家自然会将船撑于窗下,买主将银两置于篮中
吊下,船家取钱把点心熟食放进篮里让买主吊上去, 一桩买卖就成交了,买者足不出户卖着
少费口舌,各得其所。若闲逛累了乏了,半倚着廊柱坐下来,或许就有一舟悄然而至,头包
花巾身着大襟青衫的老妪轻声问你:“西塘三白酒、新鲜河虾、河蟹阿要?”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最为西塘人引以自豪的除了廊棚,还有一大批文人雅士。柳亚子与西塘南社的社友们在
西园的合影被称为“西园第二雅图”,当年图中的雅士们品茗、下棋、射谜、吟诗、对联,
何等的风韵流芳;甚至激扬文字、评说时政、慷慨陈词,更是何等的之志以报国。如今,人
去楼空,“园林入看竹修修,落尽残红客倚楼。”古镇风貌依旧,可文脉已气若游丝,青石
板窄街上,已经少见古镇的年轻人,只有老花镜、白冉、华发的老者捧着暗色老茶壶,酩一
口,数着廊檐上的雨滴。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一阵锣鼓传来,游客们寻声而去,原来是古镇老年腰鼓队于水上舞台免费为游人献舞。
游船纷纷停靠在舞台周围,我们这些在廊棚里的只好隔岸观舞了。远远望去,垂柳依依,映
着台上的人儿顾盼生辉、婀娜多姿,“咿呀咿呀”的吴侬软语从水上飘过来,和着细雨,竟
有了一种如痴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