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十一”黄金周,贵州、天津、云南、安徽等地多个景点门票纷纷涨价,涨幅有的达到70%。这是今年以来国内景区首次大规模提价,也是发改委等部门去年发布“限涨令”到期后的又一轮涨价风潮。今年8月27日,国家发改委下文,明确规定旅游景点不得在国庆节前集中上调门票价格。内蒙古、宁夏、江苏、湖南等地也纷纷承诺“十一”期间旅游景点不涨价。但是,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景区仍然“顶风涨”,有的景区则酝酿把涨价劲头延迟到节后。
“限涨令”不奏效:多少景点冲动提价
8月31日,由昆明市发改委委托石林县发改局组织举行了听证会,拟调整石林景区门票价格,由140元上涨为每人次200元,涨幅达到40%。安徽天柱山门票近期已举行了调价听证会,旺季门票可能从120元调整至150
在今年“五一”期间,已有不少景区按捺不住涨价冲动。黄山景区就把门票价格由200元上调至230元。而早在2004年,北京故宫、天坛等著名景点门票集体涨价。随后2005年、2007年和2008年国内旅游景点门票不断掀起恶性/涨价狂潮。
为规范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管理工作,发改委先后4次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管理工作的通知。然而,“限涨令”并不奏效,景区始终走在“涨价”路上。
尽管“禁令”不断,但多数景区仍以不堪承受的“成本之重”而“破令”。景点涨价理由不外乎是弥补保护资金缺口、偿还债务、控制流量等。但记者调查发现,这些理由并非完全站得住脚。
风景区一味涨价招致游客不满。北大教授谢凝高曾游览过几十个国家的名山大川,他发现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对风景区的投入,美国每年拨给国家公园的经费以及社会团体捐赠的经费有40多亿美元,而我国每年
对全国187个国家风景区的投入不足2000万元,有的地方政府不但不投入,还用景区收入填补财政缺口。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朝克认为,景区进行过多建设并不是最好的利用,而把景区藏在深闺也不是最好的保护,最可行的发展之路是走公益和商业化兼顾的双赢之路,但务必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从现阶段我国国情来看,全靠国家来对风景区投入还不现实,要鼓励社会团体捐献,相关部门要加强对门票价格和收入的监管,以确保门票收入能用作景区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