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有“疑似”孤儿232人,收养工作最早在10月以后展开
【新华社成都6月25日电】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夺走了无数鲜活的生命,也把创伤留给了不幸的一群——孤儿、孤老、孤残。究竟有多少孤儿有待收养?“三孤”们现在何方?他们将面对怎样的未来……灾难一瞬渐行渐远,社会关注与日俱增。
<--link-->孤儿数字越来越少
“局里的4部电话被打爆,换了电话也没有用,现在还有两部电话被完全占用,最多隔30秒一个。”绵阳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登竹说,“全是打听和要求收养孤儿的。” 救灾福利科工作人员王莉的桌子上,摆着一叠厚厚的表格,登记着每天“最新”的“三孤”人员统计结果:
5月29日,初步统计的地震孤儿873名,地震孤老1081名,孤残528名。
6月11日,孤儿218名,“疑似”孤儿180名;孤老55名,“疑似”孤老911名;孤残281名……
不断的变化中,“震区的孤儿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王莉说。
不断变化、减少的数字背后,是“三孤”统计工作的步步深入、日益准确,和寻亲工作不断取得进展!
截至24日,四川民政部门已确认的地震孤儿数量为558人,“疑似”孤儿232人;确认孤残数量为1506人;孤老940人,“疑似”孤老857人。其中,孤儿数字比数日前公布的1019人,再次有了明显减少。
震后孤儿身处何方
绵阳市区一座小山。转过几个山坡,就看到平地上一排排蓝色板房,这是绵阳八一帐篷学校栖身的地方。在59名学生组成的二年级二班,8岁的杜青(化名)是这个班唯一的孤儿。
在这所帐篷学校,共有数十名像杜青这样的孤儿。
这不是地震孤儿唯一的“家”。在绵阳市梓潼儿童福利院,8岁的杨书浩(化名)和6岁半的杨君豪(化名)已经比较适应这里的生活,看电视、打乒乓球……“阿姨陪我们玩,还有火腿肠吃。”
学校、福利院,都是目前对震区孤儿采取的安置方式之一。来自绵阳市民政局的情况表明,目前对震区孤儿的安置主要采取三种方式:一是委托教育部门代管,在学校中寄宿学习——这占了目前地震孤儿安置的很大部分;二是进入儿童福利院;三是跟随亲属就近安排在集中安置点。
未来命运牵动人心
随着相关确认工作的步步深入,在备受关注的“孤儿”问题上,至少有三个特点已经越来越清晰的显现:
灾区孤儿的社会收养工作短期内尚不会启动
“最乐观的估计,也要在10月份之后。”李登竹说。
近日,四川省民政厅官员再次表示,目前孤儿收养还没有明确的“时间表”。
孤儿的实际数量可能难以满足社会收养的热情
在四川,目前初步确认的孤儿数量为558名。在绵阳,确认的孤儿为209人,其中,7至18岁的孤儿占七成左右,6岁以下的29名,婴儿2名。
李登竹说:“即使要收养,也要严格按照规定。不但要征求10岁以上孤儿本人的意见,还要根据亲属优先、遇难学生家长优先的原则,然后再考虑社会收养要求,还要考虑就近为主、异地为辅,省内为主、省外为辅的原则。”
孤儿收养将设置“门槛”
据了解,针对很多地震孤儿亲属不愿放弃抚养权的情况,民政部门有关人士表示,孤儿亲属有监护意愿,但生活困难、抚养能力不足的,将给予必要的生活保障,确保孤儿尽可能在熟悉的家庭环境成长。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