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他现在必须更多地和同学接触,他说这不是利用职务之便接近喜欢的女生,而是在地震以后,他必须对自己班上40个学生的状态有些了解。但是他听到最多的并不是劫后余生的快乐,而是同学们都认为自己是文庙庇护的孩子。
梦想还未照进现实
王龙一家在地震中几乎毫发无损,但是地震的阴影却一直挥散不去。
他说现在经常感觉到有地震,不过一有这个感觉的时候他便会看看课桌上的水瓶是不是有动静。
他说每次都发现是幻觉。但最让他恐惧的是现在教室里有两条明显的石灰水渍。“我知道这不是裂缝,但是一看到这个就有恐惧感。”这是导致他选择坐在窗户边上的原因。他说一旦地震来了,他一转身,踩在后面同学的桌子上,就可以跳出去。他很庆幸自己的教室是在一楼。这也是他一直不想回宿舍的原因,他说现在晚上睡不着,神经会非常敏感,“我睡在上铺,现在下铺的同学随便动一下,我都以为是地震来了。”
存在这种心理阴影的学生还有好多,王龙说现在电视广播里都是放着地震的新闻,不想都不行。不过和其他学生比起来,高考的压力有时候在逼着他们把思维扯向课本。
这个时候,高三6班的班长康澜馨走了进来,问他的第一句话是——王龙,想好逃生路线了吗?
懒惰情绪越来越重
王龙想考四川师范大学,但是他对自己并没有太大的信心。
他说地震以后,他就开始希望能够再多给自己一个月的时间复习,要不然复读的可能性/很大。“没想到真的多了一个月,那我就尽量考好。”他说尽量,是因为他害怕自己该发挥的水平没有发挥出来,而复读也不是他想要的结果,“我们这一届的学生很惨,即使复读也没有任何优势。”
对于自己的复习计划,他也从来没有想过,而更令他担心的,是自己越来越严重的懒惰情绪。
“现在已经对课本很陌生了,我还需要时间重新认识它,但这些时间对于即将到来的高考,好像感觉一点都不重要。”
紧接着,他合上桌上的辅导书,说现在还是不能想这么多,“二哥告诉我,外面的事少管,多读点书。”但王龙并不这样想,“以前都是我关心别人,现在却变成了别人关心我,我不得不想。”
灾区群众最需找回安全感
焦虑!焦虑!焦虑!
新快报汶川讯 (特派记者 曹晶晶)日前,由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第六医院)教授丛中、郭延庆等人组成,堪称目前为止最为专业的心理救援专家组抵达成都,昨日部分专家来到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为伤员提供心理救助。
专家指出,地震过去9天后,很多伤员的心理状态从麻木的状态转为焦虑,现在心理干预的重点是帮他们消除焦虑,找回安全感。
关键让群众摆脱焦虑
昨日,北京心理救援专家和广州心理救援队共同辅导了20余名伤员。丛中教授告诉记者,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需要继续接受心理救援的伤员很多,并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情绪表现。“人在遇到危险时通常会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兴奋,比如救人,或者逃跑。第二种是抑制,抑制就表现为木僵、情感休克,不说话。心理救助专家在灾后主要针对后者。
地震后的前几天,心理专家的主要任务就是让伤员倾诉、宣泄情感。但现在,一些病人麻木、不说话的状态有所转变,反应变强,他们有话说了,这时人会很焦虑。有对现实的焦虑,比如很多伤员担心余震,担心自身的病什么时候好,亲人是否有事,会不会遗弃他们等。还有一种焦虑与现实无关,比如惊恐,丛中提到,前天病房里还有一位92岁高龄的老人惊恐发作,大喊“我不能走”。而这些焦虑的来源就是意识到了危险而没办法解决。